荆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来源:信息来源:荆门市科学技术局点击量:153关键词:暂无录入2023-08-08 22:31:30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结合荆门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实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提升、精准招商引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数字化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本质安全保障六大行动,引导新能源新材料转型,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湖北科技创新样板城市、“科创中国”创新重点城市提供支撑,为荆门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

(二)发展目标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高端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培育壮大到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营业收人达到800亿元,到2025年达到2500亿元,主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2家,过十亿元企业15家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建设优质、高效推进,每年引进新投入亿元以上项目1个。形成1个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形成2至3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新材料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优质产业资源聚集能力和高端创新成果引进转化能力,将荆门市打造成重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

发展方向: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发展储能材料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氢能等能源装备,支持锂电池、氢能制备储运等产品研发,打造规模化储能、绿色低碳能源、高端节能装备等重大领域安全可控的能源保障体系。

行动路线:

(1)锂子动力储能电池。

一是扩大锂电池产业规模。支持亿纬动力、格林美、恩捷新材料、湖北中泽、新宙邦等重点企业,利用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快亿纬动力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及动力储能电池研发中心项目、格林美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恩捷动力汽车锂电池隔膜产业化项目、中泽年产1500万套锂电池安全封装结构件、新宙邦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国际先进锂电池生产线设计,打造国内一流、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平台,保障高品质动力电池供应;二是重点研发关键材料。充分利用我市磷矿资源,建设磷酸铁工厂,重点发展锂盐、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动力储能电池核心材料。积极开展石墨烯、硅基材料、芳纶涂覆隔膜等前沿材料的研发技术攻关。依托亿纬动力等企业,发展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加快大圆柱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及集成系统的产业化;三是推进锂电池检测与回收、再利用。依托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亿纬动力湖北省动力电池系统设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立涵盖动力电池电芯、模组和系统的创新测试评价方法,完善验证服务体系。支持亿纬动力、格林美、金泉新材料构建“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原料再生--材料再造--电池再造--新能源汽车再装配”的绿色供应链、价值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动力储能电池梯次利用与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

(2)新能源汽车。

一是加快整车系列化发展。重点提升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推动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新能源汽车轿车量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荆产乘用车品牌;二是强化延伸补齐核心配套。支持亿纬动力、福耀玻璃、玲珑轮胎、航特装备等现有汽车领域相关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零部件细分产品市场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构筑起“材料制造——电池制造——电机电控及核心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的全闭环产业链,基本实现汽车零部件“荆门造”;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长城汽车整车企业,加快引进上下游关键零部件项目,延伸补齐产业链条,不断提升本地配套率,有效增强产销关联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3)氢能及氢燃料电池。

一是加快燃料电池发展。推动国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吸收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30千瓦电堆技术;引导北京蓝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力神电池深入合作,开展高性能氢能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依托银隆燃料电池研究院,加快推进高功率密度钛氢动力系统产品开发。

2.加强关键零部件研究。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展质子交换膜、膜电级、新型催化剂的研究,促进关键材料技术国产化,降低成本。着力推动关联企业开发燃料电池堆、空压机组件、氢气再循环泵等关键辅助系统零部件,提升电堆组件集成性能,开展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和测试评价技术。

3.完善配套产业。引导和支持渤化集团等大型化工、能源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副产品安全制氢能力。加快天津市大陆制氢设备有限公司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发,降低制氢耗电量。积极对接北京科泰克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引入35兆帕和70兆帕车载储氢瓶。加大加氢站核心装备(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罐、氢气加注机)生产企业的引进力度,鼓励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天津市探索加氢站与加油站、充电站合建的技术可行性。

(二)新材料

发展方向:围绕高端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发展锂电池材料、化工材料、防水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链,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材料支撑。

行动路线:

(一)锂电池材料。以金泉新材料为重点企业,着力发展锂矿资源开发、锂电功能材料、锂电基础材料、电池循环利用四大板块,确定磷酸铁锂、氯化锂、循环经济、NMP、导电浆料、勃姆石、五金结构件七大产品序列,积极协同亿纬动力、格林美等企业,打通了“锂矿资源—基础锂材—材料制造—循环经济”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生态链闭环。重点推进年产2.5万吨磷酸锰铁锂、年产1.8万吨循环经济、年产2万吨导电浆料、年产1万吨勃姆石等项目建设,支持亿纬动力产能高效实现,提供就近配套服务,确保产业链良性发展,到2025年可实现产值过百亿元。

(二)高分子新材料。以佳悦新材料为重点企业,建设4条世界一流的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配套国内先进设备,建设新型薄膜及上下产业链项目。重点推进年产15万吨多功能薄膜生产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各类环保型包装薄膜28万吨,可创产值40亿元。

(三)光固化材料。以为固润科技为核心企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环保高效光引发剂、阳离子光引发剂、阳离子单体、UV-LED光引发剂、高端光刻胶用引发剂等全系列光固化材料产品关键技术开发。重点推进年产4500吨2,4,6-三甲基苯甲酷氯项目、年产8000吨氧杂环系列产品项目。光固化材料。推动昱奎化工等下游光固化地坪漆、光固化涂料等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四)防水材料。以科顺防水高分子二车间改建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排水板、丁基胶、搭接胶带,以及3米撒砂生产线的安装,已进入到试产阶段。排水板生产线可生产宽幅3m的排水板产品,年产量可达250万㎡,丁基胶生产线年产量可达1200吨,搭接胶带生产线年产量可达300万m,3米撒砂线年产量可达360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产业平台建设。

一是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以荆门“一区四园”、荆楚科创城、国际能谷·锂电小镇、高铁新城等重大发展平台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形成以大平台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格局,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产业园区形成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激发园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秉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理念,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配套,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产城一体新园区。加快推进东宝工业园申报省级高新区。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着力解决新能源新型材料产业在资金、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各方面的困难问题,保障新材料产业链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需求。引导并鼓励市内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优先保障市内重点企业原料需求,提升新型材料开发能力、保供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二)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编制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集约化转型,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招引产业关键缺失项目。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突出重大项目的强力拉动作用,根据提升产业整体质量的需要,制订实施关键性项目招商目录和优惠政策,探索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商会招商、专题招商等多渠道和方式,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特别是要根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产业链,利用链上企业,以商招商。主动承接上海、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区溢出的优质产业。三是抓好项目投资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实行重大项目市、县(区)两级政府领导联系制度,亲自服务,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进展中碰到的各种难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加快推进国能长源荆门四期扩建、湖北钟祥抽水蓄能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支持企业通过扩建厂区、技术改造,重组兼并等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四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积极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级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将动力储能电池产业打造成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大力培育扶持企业。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倍 增计划”,选取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经济带动性强、具备较强倍增能力及意愿的制造业企业作为试点,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深入实施“一企一策”,从创新、资金、品牌、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细分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点带面推动相关行业及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政策,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坚持发展质量与数量并举,推动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过100家。三是深入推动企业“小升规”。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建设,积极做好跟踪指导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新入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的奖励力度。到 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达到200家。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对技术领先、填补空白、替代进口等重点项目进行倾斜支持,推动产品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带动全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产业及其配套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3%。二是推动产业共同体建设。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组建工作,2025年底,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4个。推动共同体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推进一批供应链协作配套项目,加强关键环节掌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积极组织开展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申报认定各类创新平台工作,对获得认定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支持企业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三是完善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高水平的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格林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和亿纬动力”“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动力电池系统设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锂电池技术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发重要产品、 制定标准、整体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开放、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形成与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和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体系。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堵点,主动对接,精准施策,不断完善“1+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期限,简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改革和“网上办、不见面、快递送”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更多事项“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二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准确掌握企业家在思维、视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明确企业家素质 提升的方向和重点,实施分类施训。一方面通过“走出去” 开阔视野,组织优秀企业家到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沿海发达 城市、行业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接受高层次短期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请进来”传授经验,着眼重点行业需求,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引导企业家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强化人才保障,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优秀人才和团队纳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实施人才订单式定向培养,落实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补贴政策。以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业学院、荆门技师学院为主阵地,支持开办新能源新材料专业学科,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构建与产业相匹配的技工教育及技能培训体系。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政银企协同合作。加强与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与金融机构工作协同,跟踪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企业最新市场动态及政策导向,为企业定制“一企一策”的融资服务方案,每年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10场次以上,服务企业50家以上,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积极推动设立荆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专项子基金,争取更多省市产业资金投资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项目,支撑产业链提升。引导鼓励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积极引进优质融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企业提质升级、做强做优做大。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在分管市长领导下,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局,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联合组建荆门市新能源新材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序高效推动产业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互联互通,合力推进。积极主动作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进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落地生效,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研究出台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突出问题实施“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产业链调度考核、议事协调等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调度会,通报工作推进情况,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对共性问题、关键性难题及时上报协调解决。有关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提出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四)强化作风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优化服务,真抓实干,确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各项工作推进取得实效,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五)加强考核和监督。将各县市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本地党政目标考核体系,对照实施方案分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具体工作实现项目化推进,建立季度评估、半年巡查、年终考核的制度体系,市党政督查办对政策落实、工作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督查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进行问责问效;对履职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坚决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724-6095052
湖北省荆门市高新区·掇刀区飞扬新天城101室
©科惠网荆门分中心  湖北技术交易所荆门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