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供动力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创新要素集聚行动,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含新量”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0亿元,荆门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50名。
三、发展路径
(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坚持举全市之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荆门贡献。
1.石化产业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原油催化裂化和特种油生产技术,突破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和抗肿瘤、抗病毒原料药等技术,促进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一体化转型。
2.磷化产业技术攻关。围绕磷矿采选、精细磷化产品生产、磷石膏综合利用,突破湿法磷酸精制提纯、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促进磷化产业由肥料级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转型。
3.动力储能电池产业技术攻关。围绕电池产业技术升级迭代,突破锂电池高比容量、高比功率、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电池技术研究。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攻关。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特种车等整车制造技术创新,促进汽车零部件精加工与装配技术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5.通用航空产业技术攻关。推动AG600产业化技术开发,突破通用航空整机及零部件、浮空飞行器、无人机研发制造技术。
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攻关。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契机,围绕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发抗根肿病高油酸油菜品种选育、桥米品种提纯复壮等技术,推动种猪、种牛、黑头羊等良种繁育,推动农业种业突破性发展。引导企业利用高效分离、靶向萃取、生物工程等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精准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二)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1.实施头部企业领航计划。支持荆门石化、长城汽车、亿纬动力、格林美、新洋丰、京山轻机、中航特飞所等企业塑造行业头部企业地位,强化在行业核心技术、关键工艺标准、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领航作用。
2.着力壮大创新主体雁阵。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开展服务高企“春晓行动”、助企纾困“暖心行动”,动态培育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10家,扶持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1000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力争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实施科创“新物种”企业发展计划,优选一批高成长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每年新入库“瞪羚”企业10家以上。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存量扩张和增量集聚,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
3.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工程。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力度,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建设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骨干企业有研发中心、规上企业有合作院校、小微企业有指导专家”的技术支撑体系。探索实行企业创新积分制管理,将创新积分与项目申报、金融支持等挂钩。
4.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行动。以荆楚科创城为牵引,坚持创新力量、项目、资金向主导产业集聚,培育形成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创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统筹推进国家级荆门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推动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壮大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动力储能电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建成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
2.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做实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航特飞所实验室。支持格林美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储能与动力电池、药物合成与优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市校合作平台更好发挥作用,突破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共性技术。
3.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动态更新成果转化供给、需求、应用“三张清单”,落实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每年择优对10个左右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布局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5家以上。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自建或与企业联建技术转移示范基地5家以上。
4.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平台。强化科技孵化载体模式创新,探索“平台+企业+园区”创业孵化模式,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力争建成孵化平台30家,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
5.优化科技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检测检验服务,加快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检验检测以及进出口检验检疫服务。优化科技中介服务,建设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四)实施创新要素集聚行动。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营造人才自由互动、要素顺畅交流、产教深度融合的“小气候”。
1.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健全科技人才“引用育留”机制,让科技人才引的进、育的出、用的好、留的住,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吸纳高校毕业生6万人,培育各类产业技术人才10万人以上。坚持柔性引才,实施“才聚荆门”“产业引凤”等工程。坚持善于用才,建立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坚持大力育才,实施“双创战略团队”培育和“科技领军人才”扶持计划。坚持用心留才,建立“荆英卡”制度,在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落户留居、经费资助、科研立项、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
2.打造互信共赢的金融环境。持续推进科技金融“精准滴灌”,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常态化开展“一对一”银企对接活动,探索建立科技主办行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金融产品。对入选上市“金种子”、“银种子”企业,重点给予倾斜。引进设立一批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支持荆门高新区实施“十百千万”专项行动。
3.打造精准高效的政策环境。推进科技惠企政策同财税、金融、人才等重点领域政策相协调,形成叠加效应。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政策敲门”专项行动。抓好惠企政策兑现,推动“免申即享”与“即申即享”相结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荆门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让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市、县(市、区)财政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继续实行市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竞争性分配,不断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三)强化督办考核。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督办检查,推动工作落地。探索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工作成效进行监测评估,定期发布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