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创新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依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湖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荆门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围绕“创新为先、项目为重、服务为要”的工作理念,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荆门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在新常态下“加速转型,缩差领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确保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也为全面做好“十三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连续十四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是进入国家“526”工程序列的32个城市之一和省级科技创新先进市,荆门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先后晋级“国家队”,我市与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荆州华中农高区一道被批准为江汉平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全国首批8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之一,全省首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成功,钟祥市成为全省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新型荆门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各项科技工作步入了历史新阶段。
1.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荆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荆门的决定》、《关于支持荆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荆门国家高新区“一区四园”建设的意见》、《荆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等一批促进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与科技投入机制改革,设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市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建立了涵盖天使基金、大学生创业基金、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科技金融基金在内的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制定并大力实施《荆门市科技体制改革方案》,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先后建立“四大平台”(荆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荆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荆门医药化工创新平台、高新区孵化平台)、“三个中心”(荆门市医药创新研究中心、荆门市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荆门市“中国农谷”研究中心);“两园”(荆楚理工学院科技创业园、荆门高新区大学创业园)和“两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器),夯实了科技创新载体。
2.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5个,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49家,其中部级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拥有7个省级博士后产业基地和3个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4.5亿元,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818项,获得科技经费约2.32亿元;专利累计申请量7400件,授权量2900件;登记各类科技成果272项,其中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41项。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面,全市在特种航空飞行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自动化纸制品包装机械、高端数控装备、纳米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一高三新”现代农业发展、生物育种、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智慧城市建设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15年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22.9%。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4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格林美拥有专利近500项,是国内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制定的先导企业;在高端装备领域的京山轻机是我国生产纸制品包装机械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中集安瑞科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液化石油气半挂运输车的市场占有率连续18年居国内第一,楚大机电研发的高效回转式数控自动制瓶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产业领域的梦阳药业所生产的生白口服液被评为国家级抗癌中药新药,上清丸获得国家食药监局临床批号,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东光电子是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之一和国家重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4.民生科技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加快实施一系列科技惠民工程。在农业方面,“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并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赵集智慧农业园智能控制系统先后投入运行,双碑农业示范园被评为全省十大设施蔬菜基地,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循环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并通过国家七部委验收,正在创建示范市中,荆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省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钟祥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被认定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漳河镇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唯一镇级单位。在新型城镇化领域,“数字荆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市政府与神州数码合作共建“智慧荆门”,力争将全市打造成省内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智慧民生服务创新先导城市。
“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市科技成绩显著,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包括:一是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全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普遍较少,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三是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全市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与科技创新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尤其缺少科技领军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四是科技创新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力度偏弱,财政对科技投入支持力度与省内其他城市相差距较大,部分基层管理部门对创新驱动还存在认识不足等问题。